襄北戰役中,宣沖親自抵達了襄州壓陣,開始清理后勤,對各個軍團進行功勞評定。并沒有親自進行指揮,而是最后將這場戰役的指揮權交給武銳。
所謂拳不打少壯;二十歲年輕人的肌肉密度和骨骼強度都是最強,能夠以力破巧。
而在大兵團指揮的腦力交鋒中,年輕腦子比四十歲的腦子,功能就是強一大截。
話說宣沖現在是可以兌換名為“超腦”的輔助系統,大約要1個學分,但最終放棄了。原因是,自己都已經謀局到這個樣子了,再用學分作弊來對抗趙誠,多少有些侮辱自己的努力了。
至于趙誠在做什么呢?他帶領七萬部隊南下,每個軍一萬人,核心是兩千左右的戰兵。正兵和輔兵的數額變化,在戰斗中填補,需要糧草幾何,都需要統計。
趙誠這些年,在兵法中融入宣沖的體系,但是他手下那些士大夫還是舊的版本。
宣沖的操典,其實是讓兵法計算變得更加復雜。宣沖是靠士官組織才完成統籌計算。
趙誠在沒有穩定士官培養體系的情況下,他要一個人身兼參謀部里從基層到中層一系列作戰指揮職能。——他是要活活被累死的。
所以趙誠還是新舊混合,把部分決策權在自己,提拔一些士人們,按照宣沖那士官組織進行任務分配。
例如眼下,大軍所過之處,1:該地的民壯入軍。2:招募刑徒為敢死營。3:溝通所在地的大戶,以封官許諾為名讓大戶豪強出奴仆組成“團練”。此時此刻,就是劉備曹操這類頗有家資的地方豪強們,能夠起家的機會。
趙誠手下每個軍,眼下實際上人員都已經膨脹到了超過一萬。
原先他從各個地方上豪門中征調的習武者,現在都隨著兵團膨脹水漲船高,從被使喚,變成了組織當地軍民的骨干。
趙誠不得不用好幾種方法進行了統計,然后再核算對比。
宣沖這邊卻只有一套計算標準。靠著行而有效的行政系統:搞清楚各路兵馬具體有多少人,分多少類軍。
而趙誠身旁聚集的幕僚團隊,則是各地世家們舉薦出來最聰明的人組成的草臺班子。這些幕僚們相互之間放浪形骸,沒有足夠的紀律性。
諸如讓各個將官們把人數報上來后,而后讓軍中管糧官把糧草消耗報上來,再讓軍中醫官統計“草藥含片”的消耗提交,然后進行核對;這些數學上的運算,賢士們并不愿意為之勞神過多。
…評說…
宣沖對趙誠的評價是:封建王朝的大部分將領只能協調一路大軍,具體這一路軍內有多少人?水平越高的兵家帶的人越多。他(趙誠)可以把一路龐大且單位眾多的軍團整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個人技戰術是有極限的;一旦進入多個子系統的全面對抗中,他就會落入下風。
宣沖回顧了趙誠此戰中全部操作。他的確也有多路進軍的“多線操作”,但是他的“多線操作”只能同時針對一個戰略目標。
但是,如果是多線對多線,他的多線并不能照顧到他鎖定的單一目標之外其他目標。
本次國戰,就已經暴露出了他的缺陷。他在專注于南線時,雍州,夏州兩線的軍事調度,都因為人事上考慮不周,出現了重大紕漏,這就是“多線多目標”能力不足。
話說宣沖這幾年南征,在南邊淬煉人才團隊,同時在北面放手讓回來的人才處理事務,就是鍛煉這些人獨當一面的能力。
回到眼下戰事中,在傳統十萬人之間相互列陣的戰法上。宣沖絕對是能和趙誠對拼一輪的。
雙方在旗號調度,強化對屬下管控,加強部隊的執行力等方面是同一級的。對壘時,各自計算如何制造有局部優勢的情形進行正面會戰,同時派遣幾千奇兵側后互掏,也絕對是你來我往。
但是現在,宣沖不想配合趙誠打這種傳統“正奇結合”的打法。
宣沖將指揮權限交給武銳和參謀部們,是想告訴趙誠:“大人時代變了,沒有什么正奇結合了,兵團各組皆可正,皆可奇;訓令召集可以聚集起來打正面,訓令拆分可以多路奇襲。這才是近代化部隊真正形態?!?/p>
…時代變了,兵家跨版本了…
在地圖上,宣沖的兵團在武銳的調動下,開始變成兩個紅色塊同步迂回包抄。
昊天的藍色塊顯得很被動,很顯然被這跨度足足三十公里的同步機動給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