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萬春當即下令,重新鋪設棧道,大軍向西進發,準備去收編被饑餓徹底擊敗的三萬軍隊。
三萬李璘大軍反復鋪設棧道,無論用什么手段,都以失敗告終,他們無法抵抗對面荊襄軍的強弓硬弩和火油襲擊,鋪設了三輪都慘遭失敗后,鋪設棧道的材料也耗光殆盡。
李偵又派兩千士兵去三十里外砍伐竹木,但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所有士兵都成了荊襄唐軍的戰俘。
其實雷萬春算得不準,三萬前軍拼命節省糧食,又將斷糧日向后推了兩天,但還是沒有用。
時間又過去了一天,李偵大軍最害怕的一刻終于來臨了,他們徹底斷糧,從早上到中午,由到晚上,三萬士兵都餓得饑腸轆轆,躺在地上無精打采,眼巴巴地等待食物到來。
但更多士兵是成群,一群群向東而去,東面三十里外是一處山坳,這里有大片樹林,至少樹林能采到野菜野果充饑,說不定還能逮到一些野味。
但山坳前是無數的荊襄唐軍,蒸著熱騰騰的米飯和饅頭,放下兵器投降,可以領到饅頭充饑活命。
所有巴蜀士兵都放下兵器,脫去盔甲,義無反顧地向熱氣騰騰的蒸籠走去。
雷萬春又讓數十名士兵回去宣傳,得到消息的李璘軍士兵紛紛掙扎著爬起身,互相攙扶著向東面艱難走來,強烈求生欲望使他們戰勝了身體的極度乏。
最后連李偵也不得不下令全軍投降,給士兵一條生路。
這是一場經典的戰役,李鄴把它寫進了培訓教材中,告誡將領們在絕路上行軍時糧食的重要性,只要前后一堵,就成甕中之鱉了。
但就在荊襄唐軍全力對付李璘軍的同時,北方一場危機悄然而至。
在襄陽以西一百五十余里外的谷城縣,五萬大軍借助夜幕的掩護,開始在漢水上搭建浮橋,三更時分,兩座浮橋搭建完成,五萬大軍連夜渡過了漢水。
用戰船封鎖漢水其實一個系統工程,光靠戰船不行,還得用大量步兵和大量斥候在兩岸進行巡邏,隨時掌握敵軍主力的動向。
但目前襄陽已經不具備這種防御能力,他們只有五千軍隊,連守城都困難,何況是封鎖淮河,戰船也只能照顧到襄陽一線的防御。
襄陽副節度使陳景光得知梁崇義五萬大軍已經渡過漢水,五萬大軍正向襄陽殺來,謹慎有余而勇烈不足的陳景光以為是朝廷軍隊收復襄陽,他做出了一個事后讓他無比悔恨的決定,他感覺自己守不住襄陽,便率領五千軍隊放棄襄陽撤離,將襄陽拱手讓給了梁崇義。
朝廷對河北三鎮的處置產生的巨大惡果之一,就是示范效應,讓很多本來就有野心的人發現,原來朝廷的中央權力可以妥協下放,原來節度府可以成為國中之國。
在史思明的叛亂中,朝廷為了保住中原和江淮,成立了大量節度府,放權給他們自己組織軍隊和史思明對抗。
在史思明滅亡后,一些節度使把權力歸還了朝廷,但另一些節度使看到了河北三鎮的割據效應,開始也有效仿之心,野心膨脹,比如許叔冀、劉展、梁崇義、田神功等等,還有一些野心勃勃的將領漸露頭角,比如李正己、李希烈等年輕將領。
梁崇義無疑是其中最有野心,也最狡猾低調的一個軍閥,他投靠了李輔國,不僅沒有被追究汴宋失守的罪責,還被任命為南陽節度副使,李峴回朝任命為宰相后,梁崇義便成了南陽節度使。
在季廣琛猝死消息傳來后,梁崇義倒還不敢輕舉妄動,但在兒子梁興和幕僚軍師劉本昌的不斷慫恿下,梁崇義的野心也不斷膨脹,以至于天子的旨意也阻擋不了他野心的膨脹。
當他發現雷萬春率領主力大軍南下后,梁崇義便果斷向襄陽發動了進攻。
梁崇義并不血刃占領了襄陽城,他心中得意非常,城頭上,梁崇義望著遠方微微升起的朝霞,他竟然有一種權握天下的雄霸之心、
但他心中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擔心,他邁出這一步,不僅得罪了河隴李鄴,也違抗的天子的旨意,接下來他會遭遇什么的打擊,他心中沒有底。
“軍師,我們下一步該怎么辦?”梁崇義沉聲問軍師劉本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