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在朝堂諸多人選間反復權衡、思量許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最終還是選定了李承澤。
李承澤此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雖年紀輕輕,卻已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
在大雍朝的官場之中,李承澤就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升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可與此同時,他也是貶官次數最多的官員,仕途可謂跌宕起伏。
李承澤十五歲便在科舉考場上一舉奪魁,高中狀元,這在整個大雍朝的歷史中都極為罕見。
他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無論是晦澀難懂的經史子集,還是繁雜精妙的詩詞歌賦,只需匆匆一瞥,便能銘記于心,是大雍朝當之無愧、最驚才絕艷的人物。
別看他如今剛到而立之年,卻已在官場之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仕途經歷頗為豐富。
在這十多年官場沉浮里,圣上對他的態度可謂一言難盡。
李承澤才能卓絕,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能針對時弊大膽革新,展現出了非凡的治事才能,這一點是圣上極為欣賞的。
但同時,李承澤行事風格獨特,絕對是圣上遇到的最頭疼的官員,沒有之一。
就因為他剛正不阿,且毒舌,為官十五載,他的仕途可謂波瀾壯闊,竟歷經七次貶謫、七次升遷,這般大起大落的經歷,在大雍朝的官場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李承澤宦海浮沉多年,做過的最高官職,乃是正二品的資政大夫,位高權重,盡享尊榮;而官職最低之時,做過從九品的修武佐校尉,直接一擼到底,貶到了城門口守城門。
這般巨大的職位落差,旁人聽聞都不免咋舌。
黛玉曾聽父親以欽佩的語氣,提過這位大雍朝最年輕的狀元郎。
聽聞他自幼便展現出超凡的天資,三歲開始啟蒙,小小年紀就擁有過耳不忘的驚人本領,學習那些復雜難懂的文字,在他眼中猶如玩兒似的。
五歲時,旁的孩子還在懵懂玩耍,他卻已能將四書倒背如流。
七歲,便已熟讀各類兵法典籍,十歲時,對行軍布陣、戰略謀略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十二歲起,他開始投身科考,在考場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
十五歲殿試時,他揮毫潑墨,以一篇《治世策論》,旁征博引,見解獨到,其文辭之精妙、謀略之深遠,瞬間驚艷四座,硬是力壓群雄,成為歷朝歷代最為年輕的狀元郎。
那篇策論,至今仍張貼于國子監策論范文榜中。
林如海事后還專程去看了,在策論中,他旁征博引,從上古圣賢的治國理念,到當朝的民生百態,皆信手拈來,分析得精辟入里。
更難得的是,李承澤并未止步于對現狀的剖析,而是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系列對未來切實可行的治國方略。
在農業生產方面,他建議大力興修水利,同時不斷改良農具和稻種,以此提高糧食產量,讓百姓倉廩充實。
在商業發展領域,他主張減輕商稅,取消商賈不能科考的桎梏,為商賈松綁,激發市場活力;還提出開辟商路,讓貨暢其流,促進周邊貿易繁榮。
圣上閱卷時,也不禁被他精妙絕倫的文辭與深邃獨到的見解所吸引,連連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