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人沉默了。
國內實行廠所分離制度,要是132廠技術室跟611合并,最后誰說了算?
劉威銘只是掃了一眼幾人的神態,就知道他們心中所想。
“改革,一直在持續。蘇聯的廠所分離制度并不適合我們所有單位……而在航天領域就是最明顯的……老是抱著老思想,很難發展。改革開放,改革的是制度,開放的是思想。這些,你們可以好好考慮一下。”
反正自己說了。
聽不聽是132廠這邊領導的事情。
劉威銘也清楚,設計了殲-5甲、殲教-5以及一些殲-7改型的132技術實力并不差,所以哪怕在當時的三機部下發文件,把殲-7III項目給了失去殲-9項目的611,132廠技術室依然也沒死心。
不停地對殲-7II的技術進行改進。
在611獲得十號工程后,不甘心的132廠技術團隊整出了殲-7M,要不是劉威銘,還虧著呢。
而現在,又開始跟巴基斯坦、美國方面合作搞“佩刀II”戰機。
“佩刀II”是“超-7”的最初項目,也是梟龍項目最早的方案。
哪怕是巴基斯坦主動邀請,格魯門才是主合同商。
132也就出個人力。
后面殲-7一直改到殲-7FS,差點改到26個英文字母都不夠用。
可這些改進型號,幾乎沒有什么訂單。
除了積累技術,好像沒什么用處。
即使技術積累,在有了十號工程后,從啟動研制到首飛只用了四年,然后再花了三年時間定型,定型后三年就進入部隊正式服役。
132在殲-7改進方案上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沒有什么用。
連培養人才,都不如611的十號工程、梟龍以及后來的殲-20、殲-40等一系列的戰機有效果。
是的,最終超-7項目重啟,還是落在了611手里。
按照原本的歷史,直到2003年,上級為了不讓內部競爭把不多的經費跟資源消耗掉,防止搞重復建設,就下令把132廠技術室整合進了611所,才為兩家單位的競爭劃上句號。
“劉總,我們不甘心吶~”
于坤開口說道,“咱們這么多年的付出,積累了眾多經驗……”
“不甘心?那些因為缺乏經費下馬的項目,誰甘心?好鋼應該用到刀刃上!”
劉威銘冷哼了一聲。
如果不是對方找到他,他根本就不會提。
“目前我們連三代戰機都沒有,而國際上,很可能已經有四代機服役了……112廠沒有自己的設計室,所有資源都用在提升生產技術上……如此一來,有了更好的項目,你們覺得上級是給112還是給132?你們自己考慮吧。”
說完,也不等眾人答復,謝威起身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