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時間逼近午夜零點,“公司”的展位搭建許可終于批了下來,薄薄一張電子函件躺在加密郵箱里,字里行間卻透著一股冰冷的審視。
“要求補充提供近三年與無人機相關的國際銷售合同及銀行流水記錄。”
彼得羅夫盯著屏幕,聲音干澀得像砂紙摩擦。
審查部門的郵件措辭禮貌,要求卻直指核心——
他們這個憑空冒出來的公司,太新了。
“意料之中。”
李海鎮正借著臺燈昏暗的光,用細砂紙打磨一塊金屬零件。
那是自制手槍滑套的一部分。
“離岸賬戶的‘歷史交易’糊弄普通檢查夠了,但想進SbU劃定的核心防務展區?不夠。”
唯一的出路在暗網的幽深角落。
彼得羅夫的手指在特制鍵盤上飛舞,穿過層層加密節點,將一個任務需求和一個加密錢包地址,投進了某個代號“數據迷宮”的論壇深處。
懸賞金額不高不低,足以吸引真正的高手,又不至于引人注目。
要求很簡單:
三份滴水不漏、能經得起國際銀行反洗錢系統和烏克蘭反間諜部門交叉核驗的無人機零部件國際貿易電子合同及對應流水記錄,時間跨度三年。
回復來得比預想的快。
第二天凌晨,一個沒有任何前綴的匿名Id發來一個加密鏈接和一小段冰冷的指令:
“接收。付款。勿追蹤。”
鏈接里躺著三份pdF文件和一個關聯的銀行流水壓縮包。
彼得羅夫和李海鎮花了整整一個通宵,用盡他們所有的情報分析技能和專業會計知識去“找茬”。
結果令人心驚。
合同條款邏輯嚴密,買賣雙方公司的注冊信息、簽名印章、交易細節與偽造的銀行流水絲絲入扣。
付款路徑在幾家國際大銀行間兜轉,每一筆“貨款”進出時間、金額、幣種轉換記錄都天衣無縫,甚至在對應銀行公開的SwIFt報文格式模擬上都毫無破綻。
最可怕的是,這些文件在數字層面也通過了他們手頭最高級的電子簽名驗證工具檢測——
它們被“制造”得就像從未被篡改過的原件。
“手法……非常專業。”
李海鎮放下平板,罕見地用了“非常”這個詞。
他拿起一支煙,沒有點燃,只是在指間緩緩轉動。
“設計這些文件的人,思維像手術刀一樣精準,對國際商貿規則和反欺詐系統的漏洞了如指掌。她如果穿上韓國機務司(NIS)的制服,”他頓了頓,聲音低沉下去,“會是偵察總局(RGb)在數字戰場上最棘手的敵人之一。”
“她?”
彼得羅夫捕捉到了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