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嘗試中,一次微波實驗成為了關鍵轉折點。
當微波頻率調至一個頻率波段時時,機械人內部突然傳出一陣類似電子雜音的聲波,在寂靜的實驗室里顯得格外突兀。
一旁的麥克風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聲音,研究員們瞬間圍聚過來,眼神中滿是驚訝與興奮。
為了驗證這一發現并非偶然,他們重復進行該頻率的微波輸入。
每一次,規律性的聲波都會準時出現,如同機械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應人類的試探。緊接著,聲譜分析儀被迅速啟用,對這些聲波進行解析。
結果令人震驚,聲波中隱藏著有規律的編碼,但遺憾的是,人類現有的數據中沒有與之匹配的內容。
可是一個孤本難證,幾乎阻攔了人類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這一發現,至少是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微弱的燈,指引著科學家們朝著解開機械人奧秘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初始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探索機械人與聲音之間的聯系。
他們對實驗設備進行了調整,改用可控聲波發射器直接向機械人發送聲波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奇特的現象出現了:機械人能夠吸收聲能,并將其轉化為電磁脈沖反饋回來。
為了更深入地探究這一能力,研究人員選取了一段標準音叉的440Hz聲波進行播放。剎那間,機械人的表面開始微微震動,隨后回傳了同一頻率但強度增強的信號。
這一現象證實了機械人具備“聲音
-
能量”轉換的能力,也為后續與機械人的溝通提供了新的思路……
確認了機械人對聲音的特殊反應后,科學家們開始嘗試教會它使用人類語言。
他們將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的語音庫,包括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轉換為聲波信號,通過揚聲器持續播放給機械人“聽”。
然而,機械人的首次模仿嘗試并不成功,發出的是一陣失真的雜音,宛如早期語音合成器發出的機械音。
不過至少確認了機械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學習”。
面對這一現象,研究人員不僅未氣餒,反而有了新的希望,他們迅速調整策略,改用“單詞
-
能量脈沖”配對法。
例如,當發送“光”這個單詞的語音時,同時輸入一束可見光,試圖促使機械人關聯語義與物理現象。
這個過程猶如教幼兒認識世界,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