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吳承業已年至古稀。吳家的生意在他與兒子的精心打理下,愈發興旺發達,不僅是錢塘,在蘇杭一帶也頗具名望。然而,擁有萬貫家財的吳承業,晚年生活卻愈發簡樸平和。他將大部分生意交由兒子掌管,自己則每日里或在書房讀書養性,或與老妻柳氏在園中散步賞花,偶爾也去靈隱寺聽慧能禪師(后由其弟子接任住持)講經說法,布施香火。
這一日,秋高氣爽,菊香滿園。吳承業將兒子吳繼業與幾個年幼的孫兒喚至書房。他須發皆白,面容紅潤,眼神清澈而充滿智慧。他讓孫兒們圍坐身邊,目光緩緩掃過兒孫,最終落在書房窗外那棵如今已亭亭如蓋、金桂飄香的桂花樹上——正是當年掘出金壇的那一棵。
“孩子們,”他的聲音蒼老卻沉穩,帶著一種歷經世事后的通透,“今日叫你們來,是想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也是告誡你們一番為人處世的道理。”
他便將從當年如何貪圖便宜、執意買下城南兇宅開始,如何夜聞鬼泣、日漸憔悴,如何得高僧指點、掘地見棺,如何知曉蘇婉清冤情、為其遷葬超度,如何受其托夢、千里尋訪沈文軒,如何見證墓前悲誓、結廬守墓,又如何獲贈金銀、廣行善事,直至最終“鴛鴦冢”成,佳話流芳……這數十年的風云變幻、因果奇緣,娓娓道來。
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時而驚懼,時而嘆息,時而感動。他們雖自幼便零星聽過家中這段往事,卻從未如此完整、清晰地聽當事人親口講述。
故事講完,書房內一片寂靜。吳承業看著兒孫們,語重心長地說道:“今日告知你們這些,并非要你們記住家中如何得了意外之財,而是要你們明白兩個道理。”
“其一,莫貪不義之財,莫占不當之利。”他的神色變得嚴肅,“當年我若聽進周福一言,詳查那宅院底細,或許便能避免后來諸多驚擾磨難。世間萬物,皆有因果。看似便宜的背后,或許隱藏著意想不到的代價。不屬于你的,強求而來,終是禍端;屬于你的,行善積德,福報自至。這便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其二,做人需常懷善念,敬畏因果。”他繼續道,“若非我后來心生憐憫,全力為蘇小姐昭雪沉冤,妥善安葬,完成其遺愿,又豈能化解怨氣,得保平安?又豈能有后來種種福報?金銀財物,終是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善心與德行,方能滋養家業,澤被后人。你看沈大人與蘇小姐,真情至性,超越生死,雖歷經磨難,終得圓滿,令人敬仰。這人間,終究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善心方能化劫啊!”
吳繼業與孩子們皆肅然受教,將這番告誡深深銘刻于心。
吳承業晚年安享清福,兒孫繞膝,家宅安寧,備受鄉鄰敬重。他壽至七十六歲,一日夜晚,于睡夢中安然離世,面容安詳,無病無痛,堪稱善終。
而“吳承業遷宅遇鬼”與“鴛鴦冢”的故事,經過數十年的流傳,早已深深融入了錢塘的地方風土與民俗之中。它不僅是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更形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民間習俗與集體記憶。此后,錢塘縣乃至周邊地區的人們,凡購置房產,尤其是年代久遠的老宅,必先多方打聽其歷史淵源,有無“不清白”的過往。若傳聞是“兇宅”或曾死過人的舊屋,買家要么敬而遠之,要么在入住之前,必定會請來和尚道士,做一場隆重的法事,超度可能存在的亡靈,祈求家宅平安。
這種對未知的敬畏,對亡靈的尊重,對因果的信仰,正是這個流傳多年的故事,所留下的最深刻、最持久的烙印。它警示著世人,在追求現實利益的同時,勿忘心存善念,敬畏鬼神,方能在這紛擾的人世間,求得一份真正的安寧與長久。
——全文完——
喜歡中國古代奇聞錄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奇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