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島的情況比本州西部更為復雜。這里距離京都幕府統治中心更遠,各地大名更加獨立跋扈,對幕府的忠誠度有限。
面對明軍的入侵,他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
激烈抵抗派:
主要以九州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傳統強藩為主,如大友氏(豐后)、少貳氏(原筑前、筑后守護,雖已衰落但仍有影響力)、菊池氏(肥后)等部分勢力。
他們憑借經營多年的堅固山城(如大友氏的府內館、少貳氏的巖屋城等),試圖負隅頑抗。
他們汲取了對馬島和出云國的教訓,不再與明軍進行野戰,而是龜縮城中,企圖利用復雜地形和堅固工事消耗明軍。
觀望投機派:
九州南部的一些大名,如島津氏、伊東氏等,態度曖昧。
他們既不想輕易臣服,又不敢正面抗衡明軍兵鋒,大多采取收縮防御、靜觀其變的策略,甚至暗中與明軍有所接觸。
主動投誠或內應派:
一些早已對現狀不滿或被相鄰強藩壓制的小大名,以及九州本地的一些豪族、商人,眼見明軍勢大,便主動充當帶路黨,或提供情報,或直接在戰斗中倒戈。
而明軍的進攻策略依舊犀利而高效。
火炮開路:對于任何拒絕投降的城池,明軍首先便是集中火炮進行長時間的轟擊,摧毀城墻、箭塔、城門,極大地打擊守軍士氣。
重點打擊:優先攻擊負隅頑抗的強藩核心城池,如對大友氏府內館的圍攻。
分化瓦解:充分利用九州大名之間的矛盾。例如,利用與大友氏有仇的勢力作為前鋒或提供其布防弱點。
戰斗過程雖然比在本州西部時更為艱苦一些,但明軍總體上依然占據壓倒性優勢。
大友氏的府內館圍攻戰堪稱九州戰場上最激烈的一役。
大友家臣團結一致,憑借城防拼死抵抗,給明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明軍圍攻近半月,動用大量火炮日夜轟擊,并切斷了其水源補給,最終才艱難破城。
城破后,大友氏家主戰死,部分家臣切腹,家族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
而少貳氏試圖據守的巖屋城,則上演了“二五仔”的戲碼。
圍城數日后,城內部分早已對少貳家統治不滿的家臣和豪族,秘密與明軍聯絡,趁夜打開城門,放明軍涌入,導致巖屋城迅速陷落。
少貳氏倉皇出逃,最終不知所蹤。
類似的內應事件在九州戰場上屢見不鮮。堅固的城堡往往不是從外部被攻破,而是從內部因猜忌、背叛或絕望而瓦解。
面對明軍強大的攻勢和內部不斷出現的叛徒,九州各抵抗勢力的士氣在不斷下滑。一座座城池相繼陷落,豐前、豐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
九州北部和中部地區以驚人的速度落入明軍手中。
南部的島津氏、伊東氏等大名,看到北九州強藩的覆滅,更加堅定了觀望自保的決心,甚至開始更加積極地與明軍使者接觸,探討“歸附”的條件。
九州的全面淪陷,似乎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在遙遠的京都,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