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喉嶺的霧散了,可山風比往日更沉。
破鍋舊釜堆成的小山在殘陽下泛著銅銹與陶裂的光,像一座未立碑文的墳。
林晚兒蹲在那堆沉默的金屬之間,指尖劃過一口寬腹鐵釜的邊緣——鍋底刻痕終于顯露出來:“乙巳·試三號”。
三個字細如刀鑿,卻讓她呼吸一滯。
這是母親的手筆。
七口鳴灶,是她幼時聽來的傳說。
母親總說:“灶不是器,是脈;飯不是食,是信。”那時她不懂,只當是婦人絮語。
如今這口鍋躺在百姓送來的遺物之中,如同命運親手揭開了封印的一角。
她正欲翻轉細看,一道黑影落在鍋上。
趙鐵嘴不知何時已站在她身后,炭筆在手,神情凝重。
他沒說話,只是俯身,在鍋沿畫了一道弧線,起自裂縫,止于耳柄,線條流暢得仿佛曾無數次這樣描摹過。
然后他抬起手掌,比了個焊接的手勢,又指了指天——雨夜。
接著,他用炭筆在泥地上寫下幾行字:
三十年前,雨夜。
一女子抱三灶求焊,言“聲要藏,火不能滅”。
合金含銀砂,異樣沉重。
我不知其意,只覺此火……非為炊。
林晚兒心頭猛然一震。
銀砂?能隨音震發熱?
她立刻翻出隨身攜帶的《味圖譜》殘頁,顫抖著對照記載——“地脈有隙,需以諧金引之;聲波若合,火自巖心生”。
原來母親早就在布一張網,用七口特鑄鳴灶為節點,埋入民間,靜待共振之機。
這些鍋,從來就不是為了煮飯——它們是鑰匙,是引信,是沉睡的地火命門。
而今日萬千鍋口共鳴,并非偶然。
那是散落人間的記憶,在無聲中彼此呼喚。
“我們錯了。”林晚兒喃喃,“不是我們要喚醒地脈……是我們終于被它聽見了。”
她站起身,環視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