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之會的微弱星火,并未立刻形成燎原之勢,但其匯聚的力量卻如同地下運行的巖漿,在不斷積蓄著噴發的能量。而公子元的正式表態,則仿佛向這躁動的巖漿中投入了一顆火種。
公子元在接到莒地之會的反饋,并權衡利弊良久后,終于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膽的決定。他不再滿足于暗中觀望和派代表與會,而是親自離開了相對安全的隱匿之地,移駐至田穰苴勢力范圍內的某一處更為隱蔽但易于聯絡的堡壘。
此舉意義非凡。他公開發布檄文,痛斥公子潘“弒兄篡位、割地媚楚、暴虐害民”三大罪狀,宣布自己身為先桓公之子,不忍見社稷傾覆、黎民涂炭,將挺身而出,召集忠義之士,“清奸佞、復齊綱”。
檄文雖未明確自立為君,但其意圖已昭然若揭。這面“公室正統”的旗幟一經豎起,立刻產生了效果。
原本還在猶豫觀望的許多齊國舊貴族、離散官吏,乃至部分地方豪強,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他們或許對公子元本人能力有所懷疑,但其身份是無可挑剔的。投奔公子元,不再是簡單的造反,而是“撥亂反正”,具有了政治上的正確性。前往投靠的人員和物資明顯增多,反抗力量的聯盟得到了實質性的加強和“正名”。
田穰苴等實力派對此表示歡迎,他們需要這面旗幟來凝聚人心。但同時,內部的主導權問題也開始微妙浮現。公子元及其帶來的謀士,自然希望掌握更多決策權;而田穰苴等擁有實際兵馬的將領,則更傾向于保持軍事自主。聯盟的內部,在共同目標之下,開始出現新的張力。如何協調各方,整合力量,成為擺在反抗陣營面前的新課題。
與此同時,楚國的東征大軍在淮泗流域的進展,并非如戰報上傳回郢都的那般一帆風順。
初期,楚軍憑借強大軍力,確實橫掃了一些弱小部族和城邦,迫使其臣服納貢。然而,當他們進逼至一個名為“徐”的方國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頑強抵抗。
徐國并非一流強國,但其民風彪悍,且地處淮水要沖,城防較為堅固。更重要的是,徐君深知楚人來意絕非納貢那么簡單,乃是意在吞并。面臨亡國之禍,徐國上下同仇敵愾,誓死抵抗。
楚軍主帥輕敵冒進,認為徐國彈指可下,指揮大軍強攻。不料徐人防守得法,楚軍連攻數日,傷亡不小,卻未能破城。加之此時已近夏季,淮泗地區氣候漸趨濕熱,來自南方的楚軍士卒開始出現不適,軍中頗有怨言。
更麻煩的是,徐國的頑強抵抗,鼓舞了周邊其他同樣恐懼楚國的小國。他們雖未敢公然出兵相助,卻以各種方式拖延、阻撓楚軍的糧草補給,甚至提供情報給徐國。
東征楚軍陷入了頓兵堅城之下、后勤不暢、士氣受損的尷尬境地。消息傳回郢都,令尹子文眉頭緊鎖。他意識到東征遇到了硬骨頭,若處置不當,可能損兵折將,甚至引發整個淮泗地區的連鎖反抗。
楚成王得報后,甚為不悅。他嚴令東征元帥必須盡快拿下徐國,挽回顏面,但同時也不得不考慮增派援軍和補給。楚國的軍事資源,被更多地牽制在了東南方向。這對齊國的反抗力量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信號。
魯國曲阜。趙衰的秘密外交活動取得了初步進展。通過數月的迂回交往,他成功打動了一位在魯國朝堂頗有影響力的老大夫——臧文仲。臧文仲素以智慧著稱,對楚國勢力的北漸深感憂慮,對公子潘政權更無好感。
在臧文仲的巧妙安排下,趙衰得以在一個極其隱秘的場合,拜見了魯僖公。
會見中,趙衰充分展現了他的辯才與遠見。他并未一味乞求魯國援助,而是從天下大勢入手:“魯乃周公之后,禮儀之邦,素為中原表率。今楚,蠻夷也,恃強凌弱,擒宋君,亂齊政,兵鋒已迫近泗上。若齊盡為楚有,則魯之側翼盡露,楚人下一個目標,將是誰家?唇亡齒寒之理,君侯豈不知?”
接著,他談到晉國:“我主公子重耳,賢德布于天下,雖暫遭困厄,然歸國之心不改,中興之志彌堅。晉若得安,必為中原抗楚之砥柱。今齊國內抗暴政、外御楚侮之義士蜂起,公子元已樹旗幟,此正是天下忠義之士應援之時。魯若此時能施以援手,哪怕只是默許、或提供些許方便,將來齊復國、晉中興,必深感魯之德義,共尊魯為中原屏藩。”
趙衰的話,既有威脅,又有利誘,更抬高了魯國的道義地位。魯僖公本就對楚國心存忌憚,又受藏文仲等大臣影響,內心有所動搖。
然而,魯國國力有限,且緊鄰齊國,公然支持反抗力量風險極大。最終,魯僖公并未給予明確承諾,但默許了以下事項:
1。對隱匿境內的齊孝公,繼續提供庇護,并適當改善其待遇。
2。對前往投奔公子元的齊國人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其過境(只要不張揚)。
3。暗中允許少量物資通過民間渠道流入反抗勢力控制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這些支持雖有限,且秘密進行,但對正處于艱難積蓄階段的齊國反抗陣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趙衰的使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
公子潘并非完全聾啞。公子元樹幟的消息和境內抵抗活動增多的報告,終于引起了他的警覺。他加大了鎮壓力度,派出更多軍隊清鄉剿匪,并懸賞捉拿公子元及其黨羽。
然而,他的命令在執行中卻大打折扣。軍隊中并非鐵板一塊,許多中下層軍官和士兵本就是齊人,對公子潘的統治心懷不滿,清剿行動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暗中與反抗勢力通氣。公子潘愈發依賴身邊的楚人顧問和少數嫡系部隊,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他與齊國廣大官僚、軍隊之間的隔閡與猜忌。
暴君統治下的同盟,總是脆弱的。利益的結合,一旦遇到壓力,裂痕便開始顯現。一些較早投靠公子潘的貴族,見其統治不穩,楚人又似乎被東方戰事牽制,開始暗中為自己尋找后路,與反抗陣營進行秘密接觸。
臨淄的宮殿依然歌舞升平,但根基已然松動。公子潘坐在君位上,或許能感到那令人不安的震動正從四面八方傳來。
齊國的天空,陰云密布,電蛇隱現。公子元的旗幟、楚國的受挫、魯國的暗許、以及內部日益尖銳的矛盾,所有線索都在指向一個必然的爆發點。第三十四章在各方力量的進一步躁動與整合中結束,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加速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