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在楚丘城下取得的勝利,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中原大地激蕩起層層漣漪。衛國的屈服,不僅意味著楚國北進戰略的一根重要支柱已然崩塌,更向所有仍在楚國的威勢與晉國的決心之間搖擺不定的諸侯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強硬的選擇。
晉軍大營并未因勝利而過度狂歡。中軍大帳內,燈火通明,空氣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炭火盆中跳躍的火苗,映照著晉文公重耳凝重而疲憊的面龐,以及圍坐四周的核心謀臣們——狐偃、趙衰、先軫、胥臣等。衛國的財貨與降書就堆放在帳角,卻無人多看一眼。
“衛已降,然宋圍未解。”晉文公的聲音低沉,打破了沉默,“楚王非但未如我所愿退兵,反而加緊攻打商丘。子玉確是老謀深算,他不與我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要吞下整個宋國!若商丘城破,宋國覆亡,我即便盡收衛、曹之地,亦失大義,更將面對一個消化了宋國力量、更加強大的楚國。屆時,天下諸侯,誰還敢從我抗楚?”
局勢清晰得殘酷。伐衛救宋的戰略,只成功了一半。它展示了晉國的力量和決心,卻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宋國的危局。楚成王的強硬回應,將難題又拋回了晉國面前:是就此止步,消化戰果,坐視宋國滅亡?還是繼續前進,與強大的楚軍進行一場誰也沒有把握的決戰?
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識地投向了先軫。這位此前藉藉無名、卻在伐衛之役中展現出卓越軍事眼光和決斷力的將領,已然成為軍中的核心智囊。
先軫的目光凝視著鋪在案上的粗糙地圖,手指從“楚丘”緩緩南移,劃過一片空白,最終重重地點在“商丘”之上。
“主公,諸位大夫,”先軫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冰冷的金屬質感,“楚王不退,乃因他認定我軍不敢,亦不能與之決戰。我軍長途奔襲,雖得衛資,然士卒疲敝;楚軍以逸待勞,勢大根深。若正面馳援商丘,我軍勝算不足三成。”
帳內一片沉寂。這是冷酷的現實。
“然而,”先軫話鋒一轉,手指猛地從商丘向西南方向劃去,直指楚國本土,“楚軍之膽,在其國力;楚軍之魂,在其王旗;楚軍之命門,在其糧道與腹地!楚人傾國之力北略中原,其國內必然空虛!其所恃者,無非是淮泗諸侯的供應與江漢的根基。”
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近乎瘋狂的光芒:“我請命,率一支精銳輕騎,不從衛地南下,而是西出棘津(黃河渡口),繞道王畿雒邑之郊,沿嵩山余脈,經故鄭國通道,以最快速度直插楚國腹地!攻其必救之處——申、息之地,甚至威逼方城!”
此言一出,滿帳皆驚!連狐偃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千里奔襲?深入楚境?”趙衰失聲道,“先軫大夫,此計太過行險!我軍兵力本就不如楚軍,再分兵千里,一旦被楚軍察覺圍堵,必將全軍覆沒!且路途遙遠,地形復雜,如何保障補給?如何隱匿行蹤?”
“正是要行險!”先軫斷然道,“楚王子玉,絕不會料到我們敢如此用兵!他認定我軍必救商丘,目光皆聚焦于宋衛之間。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直搗其家園!此舉有三大利:其一,攻其所必救,楚王聞聽腹地遇襲,必驚惶回師,商丘之圍自解,此乃‘圍魏救趙’之策!其二,避實擊虛,以我一支偏師,調動楚國數十萬大軍,使其疲于奔命,挫其銳氣。其三,向天下彰顯我晉國不僅有堂堂之師,更有雷霆萬鈞之奇謀,可敗強楚于千里之外!”
他看向晉文公,目光熾熱:“主公,此戰,不求占領楚地,不求殲滅多少楚軍,只求一字——快!如驚雷乍起,震駭楚廷,迫其回軍!只要楚軍主力一動,陣腳必亂,屆時,我軍主力可從容南下,于中途擇地利以邀擊,或可收全功!”
帳內再次陷入沉默,只剩下粗重的呼吸聲和炭火的噼啪聲。這是一個極其大膽,近乎異想天開的計劃。成功了,將是名垂青史的經典之戰;失敗了,晉國剛剛凝聚起的霸業雛形可能頃刻崩塌。
狐偃緩緩捋須,眼中精光閃爍,他緩緩開口:“先軫之策,雖險,卻直指要害。楚人驕橫,確不會防備此著。然,此策關鍵,在于領軍之將。需有萬夫不當之勇,需有臨機決斷之智,需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膽魄,更需有對主公絕對的忠誠,縱深入死地,亦不改其志。”他的目光落在了先軫身上。
晉文公閉上了眼睛,眼前閃過流亡十九年的種種艱辛,閃過齊桓霸業崩塌的慘狀,閃過宋襄公血染泓水的悲涼,最終,定格在舅父狐偃和諸位賢臣期盼的目光上。霸業,從來不是穩妥得來的。
他猛地睜開眼,目光銳利如刀:“善!就依先軫之策!”
他站起身,拿起案上的虎符,鄭重地交給先軫:“予你戰車百乘,精銳甲士三千,皆選善騎射、能奔襲之勁卒。許你臨機專斷之權!此行,你非為我晉國一偏師,乃是為我華夏存續,射出的一支鳴鏑!功成之日,卿當為首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臣,萬死不辭!”先軫單膝跪地,接過虎符,聲音斬釘截鐵。
當夜,晉軍大營中,一支精兵被秘密挑選出來。沒有任何戰前動員,沒有多余的輜重。每人攜帶十日干糧,檢查兵器馬匹。子時剛過,營地側門悄然打開,這支軍隊如同暗夜中流淌的黑色溪流,無聲無息地向西奔去,迅速消失在沉沉的夜色里。
先軫一馬當先,他的表情冷峻如鐵。他知道肩上擔子的重量,也知道此行的九死一生。但他心中毫無畏懼,只有一種即將攪動天下風云的激昂。地圖上的山川河流早已刻在他的腦中,他選擇的是一條幾乎被遺忘的、穿越山林與沼澤的古老商道,雖難行,卻最能出敵不意。
與此同時,晉軍主力在狐偃、欒枝等人的指揮下,大張旗鼓地拔營,作出緩緩向南推進,似乎要步步為營、前往商丘與楚軍決戰的姿態,以吸引楚軍的所有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