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締結的齊越之盟,并未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像在已然繃緊的弓弦上又加了一分力,促使天下諸侯以更隱蔽、更務實的方式,為即將到來的更大風暴做準備。血與火的較量暫時隱于幕后,金與鐵的鑄造之聲,在各國的深宮與作坊中,低沉地回響。
姑蘇城內,勾踐對文種殘余勢力的清洗已近尾聲,朝堂之上只剩下一種聲音——王的聲音。然而,這種表面的統一,是以犧牲效率和長遠活力為代價的。勾踐越發依賴丁固、司馬石買等軍方將領和那些因忠誠而非才能被提拔的新貴。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備以應對楚國可能的威脅,并滿足自己日益膨脹的權威欲望,勾踐采納了司馬石買的建議,在吳越舊地推行更為嚴苛的賦稅和徭役政策。原本文種試圖安撫的吳地百姓,負擔驟增,怨聲在暗地里積聚。同時,勾踐下令廣開礦藏,大肆冶煉青銅,鑄造兵器甲胄;在太湖沿岸及長江水道,加速建造戰船,組建水師。
“寡人不要仁政,只要強兵!”勾踐在一次視察新軍操練時,對司馬石買和疇無余等將領說道,“楚國熊侶能敗晉,靠的便是強弓硬弩,鐵甲雄師!我越國男兒,生于水澤,長于山林,豈能弱于楚人?給寡人狠狠地練!糧秣、軍械,寡人給你們!寡人只要一支能踏破郢都、橫掃中原的虎狼之師!”
在勾踐的強力驅動下,越國的軍事機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著。新征募的士卒在皮鞭和棍棒下進行著殘酷的訓練,工匠在官府的嚴格監督下日夜趕工。越國的武力在短時間內似乎更上一層樓,但其國內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基礎,卻在這竭澤而漁式的備戰中,被悄然透支。
臨淄,“鴟夷子皮”的名號已不僅意味著財富,更代表著一種神秘而可靠的能量。范蠡憑借與齊國高層的良好關系以及自身精明的商業手腕,其貿易網絡迅速擴張。他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貨物,開始涉足更敏感、利潤也更豐厚的領域——戰馬與金屬。
他利用齊國與北方戎狄部落的貿易渠道,大量收購優質戰馬,然后通過復雜而隱蔽的路線,一部分賣給急需擴充騎兵的齊國軍方,另一部分則……他似乎總有辦法,讓一些“流失”的馬匹,出現在某些與越國關系曖昧的商人手中,最終或許會流向南方。同時,他亦暗中經營著銅、錫等戰略物資的貿易,這些物資的流向同樣諱莫如深。
這一日,田文子設宴款待范蠡,席間略帶試探地問道:“子皮先生近來生意越發興隆,聽聞連北地的駿馬、西山的銅料,都能弄到手,真是手眼通天。只是不知……先生聚此巨萬之財,所圖為何?”
范蠡舉杯輕笑,神色坦然:“文子大夫說笑了。蠡乃一介商賈,所求無非‘利’字而已。天下紛爭,貨物其流,正是我輩牟利之機。至于金鐵馬匹,流于何處,非商賈所問,乃持國者所思。蠡只負責將它們送到出價最高、也最‘安全’的買家手中,各取所需,豈不美哉?”
他巧妙地將自己的行為定義為純粹的商業逐利,避開了政治站隊的嫌疑。但他心中明鏡一般:他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多國的商業情報網和物資流通渠道。這張網不能改變天下大勢,卻能在關鍵節點,施加微妙的影響,或者……在風暴來臨時,為他和他想要保護的人,提供一條退路甚至是一份籌碼。財富,在此刻成了他另一種形式的“甲兵”與“城池”。
郢都的楚莊王,并未因齊越結盟而自亂陣腳。他的戰略重心依舊放在北方。在令尹孫叔敖的輔佐下,楚國對中原諸侯的外交攻勢和軍事威懾雙管齊下。
楚莊王派出的使者頻繁出入鄭、陳、蔡、宋等國宮廷,或施以重利,或加以兵威,不斷鞏固著邲之戰的成果。同時,針對晉國試圖聯絡秦國的動向,楚國的對策更為高明。他們不僅派使者入秦離間,更利用其在南方的影響力,暗中支持與秦國接壤的西戎部落騷擾秦國邊境,使秦君無暇東顧。
然而,晉國趙朔也非庸碌之輩。在經歷邲之戰的慘痛教訓后,他處理外交事務變得更加老練和耐心。他深知晉國目前無力與楚國正面爭鋒,便轉而采取一種更為柔韌的策略。
他不再強求鄭、宋等國立刻背楚歸晉,而是通過秘密渠道,向這些國家的貴族、大臣示好,提供庇護承諾和經濟支持,在他們內部培養親晉勢力,播下未來反楚的種子。這種“深耕”的方式,短期內難以見效,卻如慢性毒藥,潛移默化地侵蝕著楚國在中原的統治基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趙朔加強了對周王室洛邑的籠絡。他以“尊王”為旗幟,多次遣使朝見周天子(周定王),并奉上厚禮,譴責楚國“僭越”。這看似虛妄的舉動,卻在道義上為晉國爭取了某種制高點,也為將來聯合諸侯反楚,埋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伏筆。
楚晉之間,雖無大規模戰事,但外交上的博弈、情報上的較量、對中間地帶的爭奪,其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在越國高壓統治下的原吳國故地,表面的順從之下,仇恨的余燼并未完全熄滅。文種生前相對寬仁的政策曾短暫地安撫過吳人心,但隨著他的死去和勾踐變本加厲的盤剝,這種安撫效應已蕩然無存。
一些隱匿山林的原吳國貴族殘部,以及不堪忍受越人奴役的吳地百姓,開始在暗中串聯。他們缺乏強有力的領袖和足夠的武器,無法發動大規模反抗,只能進行一些小規模的襲擾:焚燒越軍的糧草囤積點,刺殺落單的越人官吏,在河道中設置障礙破壞漕運……
這些行動如同暗夜中的零星星火,雖不足以燎原,卻持續不斷地消耗著越國的統治精力,也讓駐扎吳地的越國將領如疇無余等感到頭疼不已。他們不斷向姑蘇請求增兵和更嚴厲的鎮壓授權。
勾踐對此的回應只有冰冷的兩個字:“剿絕!”更多的越國軍隊被派往吳地,進行拉網式的清剿,血腥的鎮壓事件時有發生。這進一步激化了矛盾,仇恨在血腥中沉淀、發酵。吳地的穩定,成了越國霸權之下一個看似微小、卻可能致命的裂痕。
天下大勢,在表面的僵持下,正朝著更加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勾踐在礪劍,范蠡在織網,楚莊王在固權,趙朔在埋線,而吳地的余燼則在等待著一陣可能改變一切的大風。金戈鐵馬之聲雖暫歇,但所有人都能感覺到,那牽引著命運弓弦的手,正在緩緩加大力量。下一次離弦之箭,將射向何方,無人知曉,但那破空之聲,已隱約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