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但林氏集團總部內,卻仿佛提前迎來了一場收獲與播種同時進行的繁忙季節。上一次高管例會上彌漫的焦慮和緊迫感,已然被一種充滿活力的忙碌和井然有序的嘈雜所取代。
謝庭玉領導的“深藍計劃”取得了壓倒性的成功。超過三百名經過嚴格篩選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如同新鮮血液般,源源不斷地注入到集團各個新細化出的部門之中。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簡歷上亮眼的履歷,更是各自領域內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經過市場檢驗的實戰經驗。
走在辦公區內,氛圍已然不同。從前可能一人身兼數職、疲于奔命的場景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專業化的分工和更具深度的討論。
在財務中心新劃分出的融資部辦公室里,一位剛從知名投行挖來的總監傅云錦,正帶著她的團隊,嫻熟地構建著復雜的財務模型,與多家國際銀行和投資機構進行視頻會議,探討發行企業債或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可能性,言語間滿是“libor”、“信用利差”、“對賭協議”等專業術語,讓李靜肩上的千斤重擔頓時為之一輕。
而在隔壁的稅務籌劃部,新任總監邢墨,一位氣質沉靜、對數字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女士,正逐條研究最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為集團龐大的業務設計著最優的稅務架構,力求在合規的前提下,為集團節省下每一分不該付出的成本。
供應鏈管理部下新成立的供應鏈系統部,則完全是一派極客氛圍。負責人程璐,一位曾在硅谷科技公司任職的數據科學家,正帶領著她的工程師團隊,對著滿屏的代碼和算法邏輯圖,激烈討論著如何優化倉儲機器人路徑規劃的ai模型,以期將分揀效率再提升幾個百分點。
全國商業擴張指揮部下的項目管理辦公室
(p)
里,墻上掛滿了巨大的項目甘特圖,來自各大咨詢公司的項目經理們,正運用著專業的項目管理軟件,追蹤著遍布全國的幾十個商場改造項目的每一個微小進度,風險預警和資源協調指令從這里有條不紊地發出。
每個新部門都像一顆剛剛被啟動的、高速運轉的齒輪,精準地嵌入林氏集團這臺日益復雜的機器中,帶動著整體效率不斷提升。辦公室里的討論聲、電話會議聲、鍵盤敲擊聲,交織成一曲更加雄厚、更加專業的交響樂。
周曉蕓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變化。她的茶水間迎來了新一輪的“口味地圖”擴張。她為融資部準備了“融通四海”西洋參茶(提神醒腦應對高強度談判);為稅務部準備了“毫厘必較”菊花普洱茶(清心明目適合精算);為it技術部門準備了“代碼永續”超濃冰美式(簡單粗暴提供極致續航)…她的創意和貼心,成為了融合新舊員工、消除部門隔閡的最佳潤滑劑。
然而,謝庭玉和林羽的目光,已經超越了眼前的滿足,投向了更遠的未來。
“林總,新血注入解決了眼前的危機,但我們不能總是依賴外部‘輸血’。”謝庭玉在單獨匯報時指出,“我們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造血’功能,打造一條人才自給自足的供應鏈。”
林深以為然。于是,一項名為“青林計劃”的人才儲備與培養系統被提上日程,并迅速落地。
“青林計劃”包含幾個核心模塊:
1。
管理培訓生項目
(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