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人抵達京西國際學校,距離確實很近,從住處開車過來只用了十五分鐘左右。
在學校頗具現代感的設計的接待室里,一位氣質溫婉的女校長和一位身材高大的外籍男士親自接待了他們。
女校長名叫戴靜,約莫五十多歲,與許多公立學校校長身上那種隱約的行政感不同,她周身散發著一種知性而親和的氣息。
她笑起來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露出兩個淺淺的酒窩,顯得格外喜相,讓人一見就心生好感。
能在京城經營這樣一所頂尖的國際學校,戴靜自然背景不凡,她的公公是國內某民主黨派的高層,在政協擔任重要職務,這也為學校提供了不少無形的資源和支持。
旁邊那位外籍男士是美國人,名叫亞歷山大·米勒。他在美國教育界頗有聲望,曾是加州某著名特許學校聯盟的課程研發總監,三年前被派到中國擔任這所學校的學術副校長。他的中文非常流利,帶著點京片子味兒,顯然是個“中國通”。
亞歷山大顯然深諳中國家長的心理,寒暄落座后,他第一句話就精準地觸動了林悅的心弦:
“陳先生,陳太太,在我們學校,我們堅信,一個孩子無需成為‘做題機器’,同樣可以進入世界頂尖的大學。我們的使命是為他們鋪設一條更寬廣、更注重潛能發掘的跑道,而不是一條只能埋頭狂奔的狹窄賽道。從這里畢業的孩子,未來可以直接通往哈佛、斯坦福、牛津、劍橋這樣全球最優質的學府。”
戴靜校長適時地補充具體數據來佐證:“是的,我們過往的畢業生,有超過95%進入了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大學。其中升入美國常春藤聯盟、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以及英國牛津、劍橋等頂尖學府的比例相當可觀。”
她語氣溫和地說:“我們學校的宗旨,始終是‘教育’而非‘訓練’。我們認為,目前國內很多學校更像是在‘訓練’孩子——訓練他們擁有統一的思想,掌握統一的應試技能。這或許能取得短期的考試成功,但從長遠來看,對于培養一個擁有獨立人格、創新思維和幸福能力的人,并非最值得推崇的方式。”
這些教育理念,陳朔平時也沒少跟林悅灌輸,但同樣的話從這位氣質卓然的校長和學術背景過硬的外籍副校長口中說出來,效果截然不同。
林悅明顯被打動了,作為母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尊重個性、激發潛能的環境里成長,而不是被當成一個標準化產品去“訓練”和“打磨”?
亞歷山大敏銳地捕捉到林悅神色的變化,立刻將目光轉向安靜坐在一旁、好奇打量著他們的樂兒,語氣充滿贊賞地說:
“看看這位小姑娘,眼神多么明亮靈動,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正是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最應該保護和珍視的品質。在我們學校,我們會鼓勵她將這份好奇心延伸到對世界的探索中,可能是星空,可能是海洋,也可能是藝術的殿堂。我們會幫助她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而不是將她束縛在無盡的習題冊里。”
聽到別人如此真誠地贊美自己的女兒,林悅臉上的笑容更加舒展,看向這所學校的目光也越發柔和。
陳朔見狀,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便笑著站起身:“戴校長,亞歷山大先生,您二位的介紹非常精彩。不知道是否方便,帶我們實地參觀一下校園?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一下孩子們在這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