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襄公聽得目光炯炯,狐偃、趙衰亦微微頷首,認為此計老成謀國,甚為穩妥。欒枝雖覺不夠痛快,但也承認這是當前最有利的策略。
“便依先軫將軍之計!”晉襄公下定決心,“命胥臣率輕車銳卒,即刻出發,多張旗幟,廣布疑兵,做出奔襲楚境之勢!先軫將軍,則總督南線各軍,進駐鄭地,協調鄭、宋之師,抵御楚軍主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晉國的戰略迅速展開。胥臣領命,率一支精心挑選的快速部隊,偃旗息鼓,卻故意留下一些痕跡,讓楚軍斥候察覺到一支晉軍正脫離主力,向西南方向運動,其意圖直指楚國本土。
與此同時,先軫率晉國主力南下,與鄭國軍隊、前來支援的宋國軍隊會師,在鄭國南部邊境構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深溝高壘,擺出持久防御的架勢。
楚軍主力在楚成王和令尹子文的率領下,已兵臨陳國城下,正準備攻城略地。然而,接連傳來的消息讓楚王坐立不安:先是晉軍主力并未如預料般倉促來援,反而穩守待機;更令他心驚的是,不斷有斥候回報,發現一支晉軍精銳似有迂回南下、直撲楚境之意!
“晉人安敢如此!”楚成王又驚又怒。郢都是他的根本,萬一有失,后果不堪設想。
令尹子文也面色凝重:“先軫用兵,詭詐莫測。此計甚毒!我軍懸師在外,若國都被擾,軍心頃刻瓦解。大王,不可不防!”
恰在此時,發生了一件看似偶然卻影響深遠的事情。鄭國一位名叫弦高的愛國商人,正趕著牛群前往周地販售,途中偶然發現了楚軍前哨。他機智地判斷出楚軍意圖,急中生智,一面派人火速回國報警,一面自稱是鄭國使者,帶著準備好的牛群和酒食,前往楚軍大營“犒勞”楚師。
弦高見到楚王,不卑不亢地說道:“寡君聞大王親率大軍行經敝邑邊境,特派外臣前來犒勞大軍。敝邑雖小,然為大王之軍備好了一日之給養,若大軍停留,則可供應后續;若即行,則愿為大軍守夜護衛。”(注:此情節化用自“弦高犒師”的典故,時間線上略有調整以契合劇情)
弦高此舉,本意在拖延時間并示警。但在本就疑竇叢生的楚王聽來,卻有了另一層意味:鄭國不僅已知我軍到來,而且已做好準備,甚至可能已與晉軍達成默契!這更印證了晉軍可能迂回襲楚的陰謀!
楚成王與子文商議良久,認為此時前進,前有堅城深壘,側翼有晉軍威脅,老家還可能被掏,風險極大。最終,楚王不得不忍痛下令:放棄攻打陳、蔡,全軍火速撤退,回防本土!
楚軍浩浩蕩蕩而來,卻因晉軍的戰略威懾和一場意外的“犒師”,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便草草收場,黯然南歸。
楚軍撤退的消息傳回,晉國上下松了一口氣,繼而爆發出歡呼。又一次,未經歷大規模血戰,便逼退了強敵。
晉襄公對先軫更是敬佩有加:“將軍妙算,寡人不及也!”
先軫卻并無喜色,只是平靜道:“此僅暫退楚軍,未傷其筋骨。楚王經此一事,仇恨愈深。下次再來,必是傾國之力,準備更為充分。我與楚之決戰,終究不可避免。”
狐偃頷首:“先軫所言極是。然此戰,我晉國向天下展示了,即便先君不在,我仍有能力懾服強楚,維護盟邦。霸業之基,得以鞏固。當下之要,仍是內修國政,外結諸侯,積攢力量,以備將來之大戰。”
楚焰再燃,卻似乎被一場無形的風吹熄。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并非終結。南方的巨獸只是暫時縮回了巢穴,舔舐著驕傲受挫的傷口,等待著下一次,更猛烈撲擊的時刻。晉楚爭霸的漫長史詩,剛剛翻過又一頁,下一頁的標題,或許將是真正的決戰。中原的天空,戰云雖暫時散去,卻依然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