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雍城,秦穆公得知晉國北境大勝,心情復雜。一方面,他樂見北狄被削弱;另一方面,晉國越是強大,秦國東出的障礙就越大。
“先軫真乃世之虎將也。”秦穆公感嘆,語氣中不無羨慕,“晉侯得此一人,足抵十萬雄兵。唉,若此等人才能為我所用……”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殿下,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因崤山之敗被赦免后,一直戴罪立功,此刻聞言,皆面露羞慚與不甘。
老臣蹇叔道:“晉國愈強,我東出之路愈艱。然其連年征戰,國力消耗亦巨。且其北境雖安,南楚必不甘休。我秦國當繼續隱忍,向西開拓,積攢實力。待晉楚再有大戰,兩虎相爭,一死一傷之時,方是我秦國東出函谷,問鼎中原之良機!”
秦穆公頷首,目光再次投向東方,充滿了不甘與渴望:“便依老大夫之言。加強軍備,廣積糧秣。時機,總會到來的?!?/p>
晉國朝堂在短暫的慶賀后,很快恢復了日常政務。但一絲若有若無的詭異氣氛,開始像淡淡的霧氣般彌漫開來。
先是晉襄公在處理一些軍政事務時,下意識地多問了幾句:“此事……先軫將軍可知否?其意如何?”雖看似尊重,卻隱隱透露出對先軫意見的過度依賴和某種不安。
繼而,在某些非正式的場合,開始有一些模糊的議論在低品級官員乃至內侍間流傳:
“聽說北狄那些酋長,被俘后對先軫將軍恭敬得很吶,不像是有深仇大恨……”
“是啊,將軍此番繳獲極豐,但狄人主力似乎也跑了不少……”
“軍中將士,如今只認先軫將軍的將令,怕是……”
這些流言蜚語,斷斷續續,捕風捉影,卻像毒蛇的信子,悄無聲息地試探著,試圖尋找可以注入毒液的縫隙。
狐偃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暗流。他試圖追查源頭,卻發現其飄忽不定,難以捉摸。他心中警鈴大作,深知這絕非空穴來風,必有外力推波助瀾,而其目標直指國之干城先軫,最終目的是動搖晉國根基!
他立刻秘密求見晉襄公,懇切陳詞:“主公,近日市井坊間,多有妄議先軫將軍之言,此必是敵國離間之計,欲亂我朝綱,毀我長城!將軍忠勇,天地可鑒,北境之功,更是光明磊落。請主公明察,勿信小人讒言!”
晉襄公聞言,面色微變,隨即道:“舅父多慮了。寡人豈會信此無稽之談?先軫將軍之功,寡人心中有數?!痹掚m如此,但他眼神中一閃而過的猶豫,并未能完全逃過狐偃的眼睛。
狐偃告退后,心中憂慮更甚。他知道,猜疑的種子一旦落下,即便君主理智上不信,情感上也會悄然生根。而先軫那般剛直的性格,若得知此事,又會作何反應?
晉國的朝堂,在巨大的勝利之后,非但沒有變得更加團結,反而因這暗地里的風言風語,蒙上了一層難以驅散的陰影。功高震主的古老戲碼,似乎正在悄無聲息地拉開序幕。而南方的楚國,正陰冷地注視著這一切,等待著他們精心播撒的毒種,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