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營定策
楚國方面,子文兵不血刃拿下鄭國,戰略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他駐蹕于新鄭外的楚軍大營,并未急于繼續向北進攻欒枝的防線。
“趙盾主力未損,西線雖敗,元氣猶存。此時若逼得太緊,反而可能促使晉國上下同仇敵愾。”子文對麾下將領分析道,“鄭國新附,人心未定,需時間安撫消化。欒枝據險而守,強攻損失必大。”
他采取了更為長遠的策略:以鄭國為基地,大量囤積糧草,加固城防,并派遣楚國官吏,逐步滲透掌控鄭國軍政。同時,利用鄭國的地理位置,頻繁派出小股部隊,配合陳、蔡軍隊,持續騷擾晉國南境以及仍忠于晉國的城邑,破壞其春耕,掠奪其物資,讓晉國南線永無寧日,不斷放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我要讓晉國人知道,失去鄭國,意味著他們南疆將永世不得安寧。”子文捻須微笑,“待其疲敝不堪,內部生變之時,便是我大楚鐵騎北上,飲馬黃河之機!”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子文以其老辣的謀略,一點點地蠶食著晉國的霸業根基。
東南吳國,經過孫武數月近乎嚴酷的整頓和訓練,吳軍面貌煥然一新。號令嚴明,進退有據,士氣高昂。
吳王闔閭迫不及待地想要檢驗新軍的戰力。伍子胥也認為,持續的小規模“疲楚”需要升級,以測試楚軍反應和吳軍實戰能力。
孫武制定了一個精密的計劃。他派出三支精銳部隊,每支五千人,由勇將領軍,分別襲擊楚國東部三個重要的邊境城邑——潛(今安徽霍山)、六(今安徽六安)、弦(今河南潢川)。這三處并非楚國核心腹地,但地位重要,一旦有失,將震動楚東疆域。
吳軍行動迅捷如風,利用熟悉的水網和山林地形,悄無聲息地接近目標。戰斗發起突然,攻勢凌厲。經過孫武訓練的吳軍,戰術執行堅決,裝備得到改善,尤其是弩箭和短兵的使用,效率遠超以往。
楚軍在這些邊境地區的守備相對松懈,面對脫胎換骨的吳軍,猝不及防。潛、六兩邑外圍據點迅速被拔除,守軍損失慘重,只能困守孤城。弦邑則被吳軍一舉攻破,城中糧草物資被焚掠一空。
消息傳至郢都,楚廷震動!他們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北方與晉國爭霸,從未將東南的吳國放在眼里,沒想到昔日被視為蠻夷的吳人,竟能爆發出如此強悍的戰斗力!
雖然楚王很快調集周邊軍隊反擊,迫使吳軍劫掠后主動撤退,但這次“吳戈初試”,已經成功地向天下宣告——東南崛起了一條致命的毒龍,而它的毒牙,正死死地瞄準了楚國的后背!
吳軍的驚人戰績,同樣迅速傳到了越國。越王允常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和……一絲機會。
“吳國鋒芒畢露,楚國注意力必被吸引。此乃我越國良機!”允常對太子勾踐道,“然,吳軍越強,我越國越需謹慎。立刻備下厚禮,遣使前往吳國,恭賀吳王整軍有成,并再次重申我越國臣服之心,貢品加倍!務必要讓闔閭認為,我越國是其最恭順的藩屬,絕無二心!”
“兒臣明白。”勾踐眼中閃過一絲冷光,“示之以弱,藏鋒于鈍。待其與楚爭斗正酣,無暇南顧之際……”
越國的使團,帶著謙卑的笑容和加倍的貢品,再次駛向了吳國梅里。暗潮,在東南的海岸線下,涌動著更加險惡的波瀾。
晉國內部裂痕加深,秦楚轉變策略持續施壓,吳國亮劍初露鋒芒,越國偽裝更甚往昔。天下的局勢,在短暫的僵持后,因吳國的突然發力而再次加速轉動,走向更加莫測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