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戰,以子玉精彩的迂回奇襲和晉軍的指揮混亂、內部不和而告終。晉國霸業,遭受致命一擊。
就在邲地戰火紛飛、晉軍潰敗的同時,一支龐大的吳國舟師,在吳王闔閭、大將軍孫武、行人伍子胥的統領下,溯淮水而上,悄無聲息地抵達了楚國東部邊境。
孫武審時度勢,決定避開關隘重重的正面,選擇從楚國防御相對薄弱的東北部,舍舟登岸,以精銳步兵快速穿插,直撲漢水流域,目標——郢都!
楚國主力盡在于玉麾下北征,東南邊防在子文死后又被削弱,面對吳軍出其不意的突擊和孫武鬼神莫測的指揮,沿途城邑紛紛陷落。吳軍進展神速,勢如破竹。
當邲之戰勝利的捷報尚未傳回郢都,吳軍兵臨漢水東岸的消息卻已如晴天霹靂,震動了整個楚國王廷。楚王和留守的貴族們驚慌失措,他們怎么也沒想到,一直被視作“蠻夷”、被令尹子文壓制的吳國,竟有如此膽量和實力,而且時機拿捏得如此精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快!傳令給令尹!讓他立刻回師救援!”楚王的聲音帶著絕望的顫抖。
然而,千里之外,消息的傳遞需要時間。而吳軍,不會給他們這個時間。
越國會稽,勾踐幾乎與郢都同時得知了晉軍邲之敗和吳軍大舉攻楚的消息。
文種和范蠡立刻被召見。
“時候到了。”勾踐眼中閃爍著餓狼般的光芒,“吳國精銳盡出,國內空虛如同卸甲之龜。”
范蠡依舊謹慎:“太子,吳都梅里仍有守軍,且孫武用兵如神,未必沒有后手。我建議,先以小股部隊,偽裝成盜匪或楚人殘部,襲擊吳國邊境哨所和糧隊,試探其反應和留守兵力。若其應對失措,再發大軍不遲。”
文種卻認為機不可失:“吳國目光全在楚國,我國隱忍多年,正當全力一擊!可盡起國內之兵,水陸并進,直撲梅里!即便不能一舉滅吳,也要焚其宗廟,毀其根基,俘其妻孥,令闔閭首尾難顧!”
勾踐聽著兩位股肱之臣的意見,沉默片刻,決斷道:“文種之策,雖險,然符合越國利益。然范大夫之慮,亦不可不防。這樣,兵分兩路。范大夫,你率‘水鬼’及死士,按你之策,襲擾吳境,制造混亂,牽制其部分兵力。文大夫,你隨我統領大軍,集結戰船,目標——吳國都城梅里!”
越國這柄隱藏多年的毒刃,終于不再滿足于蟄伏,開始露出它淬毒的鋒刃,瞄準了吳國看似空虛的后心。
太史董狐的記錄,在這一年顯得格外沉重。他先刻下了邲之戰的慘敗:“春,王正月,晉侯(實為趙盾)及楚子玉戰于邲,晉師敗績。”
隨后,他又添上了影響深遠的一筆:“吳子光(闔閭)興師伐楚,入郢。”
他沒有記錄遙遠的越國動向,但那隱藏在東南的殺機,已然彌漫在字里行間。晉國的霸業在一次慘敗中搖搖欲墜,楚國的腹心在吳軍的突擊下血流如注,而吳國自身的后院,即將燃起一場意想不到的烽火。
天下這盤棋,在邲水潰堤和吳鞭斷楚的轟鳴聲中,進入了徹底失控的亂局。舊的霸主倒下,新的征服者崛起,而更深的陰謀,正在陰影中瘋狂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