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戰的慘敗如同雪崩,其引發的連鎖反應迅速席卷中原,并向著更深遠的方向擴散。晉國霸權的支柱在楚軍的重擊下轟然斷裂,而吳國對楚國的致命一擊,以及越國在背后的悄然亮刃,則徹底改寫了整個天下的格局。
趙盾率領殘兵敗將退回絳都。曾經不可一世的權臣,此刻面色灰敗,但眼神中的陰鷙與冷酷卻愈發深沉。邲之敗,不僅是一場軍事失利,更是對他個人威望的毀滅性打擊。他深知,在權力場中,失敗者的下場往往比戰死沙場更為凄慘。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敗戰的責任必須有人承擔,而趙盾絕不會讓這個責任落在自己頭上。
“邲地之敗,非戰之罪,實乃軍中有人通敵,臨陣怯戰,致使大軍潰??!”趙盾的聲音冰冷,帶著不容置疑的審判意味。他的目光如同毒蛇,緩緩掃過幾位此前在戰前會議上主張謹慎或與他有舊怨的將領,以及他們的家族代表。
不等有人申辯,他便羅列出一系列“罪證”——某些部隊潰退過早,某些將領未能及時響應號令,甚至一些捕風捉影的“與楚使暗通款曲”的謠言。在趙盾的鐵腕和此刻急需替罪羊的氛圍下,任何辯解都顯得蒼白無力。
一場血腥的內部清洗隨即展開。數位頗有聲望的貴族將領被下獄問罪,其家族或被剝奪封地,或被強制遷徙。趙盾借此機會,不僅推卸了戰敗的主要責任,更將朝中潛在的反對勢力連根拔起,用恐懼和鮮血重新澆鑄了他看似搖搖欲墜的權威。
然而,表面的穩固之下,是更深的分裂與怨恨。晉國公室在這次慘敗中更加沉默,仿佛一個透明的影子。晉國的霸權,在中原諸侯心中已然崩塌,鄭、衛、宋等附庸國紛紛遣使赴楚,表示歸附。中原大地,暫時脫離了晉國的掌控。
當子玉在邲地沉浸在巨大勝利的狂喜中,正準備挾大勝之威,進一步掃蕩晉國勢力時,吳軍攻入郢都的噩耗如同冰水澆頭,瞬間熄滅了他所有的喜悅。
“吳人!卑鄙無恥!”子玉暴怒如雷,幾乎捏碎了手中的軍報。他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下令全軍放棄所有繳獲,輕裝簡從,火速回援郢都。
但孫武用兵,豈會給他這個機會?吳軍行動迅捷如風,在子玉回師之前,已攻克郢都外城。楚王攜部分公室成員及重臣,在少數禁軍的護衛下,倉皇棄城西逃,一路奔向云夢澤,尋求避難。郢都,這座楚國王權象征的宏偉都城,立國數百年來首次陷落于外敵之手。
吳王闔閭意氣風發地踏入楚王宮,坐上了那張象征著荊楚霸權的王座。伍子胥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血海深仇,似乎終于得報。他力主掘開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泄心頭之恨,被孫武以“過猶不及,恐失楚人之心”為由苦苦勸住,但仇恨的火焰并未熄滅,轉而傾瀉在郢都的財富和楚國王室的尊嚴上。吳軍在郢都大肆劫掠,舉動日漸驕橫。
孫武對此深感憂慮,他向闔閭進言:“大王,郢都雖下,然楚國疆域遼闊,子玉大軍正在回援,楚人必不甘心亡國。我軍孤軍深入,需謹防楚人四處集結,斷我歸路。當務之急,是穩定郢都秩序,招撫楚地貴族,不可過度刺激。”
然而,被勝利沖昏頭腦的闔閭和被仇恨支配的伍子胥,并未完全聽進去。吳軍在郢都的暴行,正在悄然積聚著楚人復仇的怒火。
就在闔閭沉醉于征服楚國的巨大榮耀時,來自國內的緊急軍報如同晴天霹靂,擊碎了他的美夢。
“越王勾踐,親率大軍,水陸并進,偷襲我國!邊境城邑失守,敵軍兵鋒直指梅里!”
“什么?!”闔閭猛地從王座上站起,臉色瞬間煞白。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個一向俯首帖耳、被他視為囊中之物的越國,竟敢在他背后插上如此致命的一刀。
伍子胥又驚又怒:“勾踐小兒,安敢如此!大王,梅里乃我根本,不容有失!必須立刻回師!”
孫武長嘆一聲,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吳軍主力盡在楚國,國內空虛,勾踐選擇此時發難,時機狠辣精準?!按笸?,事急矣!需即刻班師。然撤退亦需章法,需防楚軍與越軍前后夾擊。臣建議,大軍分批撤退,留精銳斷后,焚毀無法帶走的糧草輜重,并散布謠言,言我大軍即將全面掃蕩楚地,以遲滯子玉追擊。”
闔閭心如刀絞,眼看即將徹底吞并楚國,卻不得不吐出來。但他深知梅里不容有失,只得咬牙采納孫武之策。吳軍在郢都的劫掠更加瘋狂,仿佛要將所有的損失從楚地撈回來,隨后在一片混亂中開始倉促撤退。
勾踐親率的越軍主力,利用吳國邊境守軍兵力空虛且大意無備的機會,連續突破數道防線,迅速逼近吳國都城梅里。范蠡率領的偏師四處襲擾,成功牽制了吳國留守部隊的機動力量。
吳國留守太子波匆忙組織防御,但兵力捉襟見肘,且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越軍士氣高昂,在勾踐“破吳復仇”的口號激勵下,發起猛烈攻擊。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梅里城外爆發激戰。吳軍雖頑強,但終究寡不敵眾,且腹背受敵。太子波身先士卒,身受重傷,被迫退守內城。越軍未能一舉攻克梅里,但焚毀了外圍大量營寨、工坊,擄掠了大量人口和財物,兵臨吳國都城的消息已震動東南。
勾踐站在城外,望著吳國都城巍峨的輪廓,眼中閃爍著冰冷而熾熱的光芒。這是他隱忍多年后,第一次將戰火引向強吳的心臟地帶。
“傳令,圍而不攻,加固營壘?!惫篡`對文種和范蠡說道,“吳軍主力不日必回。我軍目的已達,重創吳國心腹,使其無法全力消化楚國。接下來,是戰是走,待吳軍回師后,視情況而定。”
他見好就收,并不貪功冒進。此次偷襲,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占領。他向天下宣告了越國的存在和獠牙,也極大地緩解了楚國的壓力,更在吳國看似如日中天之際,給了其沉重一擊。
董狐的竹簡上,墨跡淋漓,記錄著這翻天覆地的一季:
“夏,楚子玉自邲班師。吳入郢,楚王出奔。吳師掠郢。越子勾踐侵吳,兵臨梅里。吳王光自楚遁歸?!?/p>
寥寥數語,寫盡了霸主的更迭,王權的狼狽,征服者的驕橫與倉皇,以及蟄伏者的致命一擊。曾經不可一世的晉楚雙雙受創,新興的吳國曇花一現,而更古老的仇恨與新的野心,則在廢墟與烽煙中瘋狂滋長。天下之勢,自此進入了一個更加混亂、也更加充滿可能性的戰國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