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想中的鈴聲并未響起。
中樞碑林靜得可怕。
就在眾人以為失敗了的時候,異變陡生。
全村上下,無論是在家中守夜的婦人,還是在街上巡邏的漢子,案頭或手中的每一盞油燈,在那一瞬間,燈焰同時向上猛地一跳,接著又是一跳,再一跳。
不多不少,整整三下。
緊接著,更不可思議的景象出現(xiàn)了。
以中樞碑林為中心,地面上浮現(xiàn)出無數(shù)細密如蛛網(wǎng)的光紋。
這些光紋不再是過去那種代表強力情緒的色塊,而是流動的、細膩的金色線條。
它們迅速蔓延,交織,在整個村莊的地面上,拼湊出了一幅宏大而又溫柔的動態(tài)畫卷。
人們低頭看去,都呆住了。
那光影流轉(zhuǎn),畫出的不是驚天動地的偉業(yè),而是最平凡的生活。
一位母親正俯身,為熟睡的孩子掖好被角;一位父親在院中,借著月光修補被風吹壞的籬笆;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孩童,正小心翼翼地將今天分到的最后一塊糖,藏進枕頭底下,準備明天留給自己的妹妹……
沒有一句言語,沒有一聲祈禱,但這由無數(shù)細微善意與責任構(gòu)成的畫卷,卻比過去任何時候的萬民祈愿都更加震撼人心。
這,才是真正的“萬民心聲”。
次日清晨,天色大亮。
一名負責守衛(wèi)碑林的年輕弟子連滾帶爬地沖進村公所,聲音激動得發(fā)顫:“回來了!白師叔,陳師兄,鈴回來了!”
眾人聞言,紛紛奔向碑林。
可當他們抵達時,卻發(fā)現(xiàn)承聲杖上的九枚銅鈴依舊靜止如初,連鈴舌都沒有一絲晃動。
就在眾人疑惑之際,一段熟悉的旋律,毫無征兆地在每個人的心底清晰地響起。
那不是通過耳朵聽見的,而是直接在靈魂深處回蕩。
“一步過小橋,二步采青蒿……”
正是當年祖師林塵教給柳塘屯第一代孩童的啟蒙童謠。
曲調(diào)簡單,卻帶著無盡的溫暖和安寧。
與此同時,在柳塘屯最深處,那扇常年緊閉、號稱守護著林塵最后殘念的“終門”之后,一縷肉眼無法看見的、幾近消散的白色氣息,在空中微微一顫,仿佛完成了最后一次傳遞,隨后徹底化為虛無。
有些話,原來真的必須用安靜才能聽見。
陳聽風站在人群中,心中一片澄明。
他調(diào)出“塵語協(xié)議”的第一份完整記錄,那幅由萬千生活點滴匯成的光圖在他意識中緩緩展開,和諧而穩(wěn)定。
可就在圖景的最邊緣,他第一次發(fā)現(xiàn),在柳塘屯安寧的心聲圖景之外,一道截然不同、帶著公文般嚴整節(jié)奏的“詢問”,正從山外的官道上,不疾不徐地靠近。
喜歡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請大家收藏:()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