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織機的事,陳遠沒有多做解釋。
只是讓李村長去縣衙花幾百文弄了個商貼,這是開工坊的憑證。
然后又讓張大鵬和侯三去尋有手工的木匠,不需要技藝高超,能刨木頭,造木條就行。
最后,陳遠又在村里轉悠,花錢從幾戶人家手里,買來了幾臺破舊的紡車。
紡車的功能是將漚好的麻,弄成麻線。
改良無需太多。
只需要加上了幾個輪軸和傳動裝置,就可以變成了一次能同時紡出好幾根麻線的“多輪紡車”。
效率,直接翻了好幾倍!
而這,只是開胃小菜。
真正的重頭戲,是織機。
大周朝的織機,還停留在華夏漢代前,斜織機的水平。
一人一機,效率低下,能織出的花樣也極為有限。
陳遠要造的,是花樓織機!
這是一種結構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的織布機,是華夏古代最先進的織布機之一。
它需要兩人協作織布。
一人在下引梭打緯,一人高坐花樓之上,提拉花束綜,控制經線開口。
雖然花樓織機的操作人員增加了一人,但是織制花紋的效率和織物水平都大大提高了。
根據史料記載。
花樓織機大約在唐代晚期亦已出現,可名氣卻在宋朝才達到頂峰。
最大的花樓織機,一共有多達1800個構件,適應大型、復雜、多彩、各種織物紋樣的織造要求。
陳遠自然不是要造這種大家伙。
那東西太超前,也太復雜。
他要造的,只是一個簡化版的小花樓織機。
織不出大型復雜的布匹是沒錯,但對付民間市場,足夠了。
當然。
單單是小花樓織機,也不夠。
織機的關鍵零件,是織布的投梭。
對此,陳遠也進行了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