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的烽火并未因臨淄朝堂的爭吵與拖延而有絲毫停歇,反而愈燒愈旺。楚令尹子文精準地把握著進攻的節奏,如同一位老練的獵手,不斷收緊套在齊國霸業脖頸上的繩索。
被楚國大軍和淮夷叛軍重重圍困的徐國,終究未能等到齊國的援軍。守城將士浴血奮戰,但內外交困,糧盡援絕。在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楚軍借助惡劣天氣的掩護,發動總攻。淮夷叛軍作為先導,瘋狂撲城,最終撕開了防線。
徐國都城陷落。楚軍入城后,并未進行大規模的屠戮——子文要的是征服,而非一片焦土。他需要徐國作為一個樣板,向淮泗流域乃至整個中原展示:齊國的保護已不可靠,順楚者生,逆楚者亡。楚成王迅速下達王命,赦免徐君,允許其保留宗廟祭祀,但必須去王號,向楚國稱臣納貢,并開放國土供楚軍通行。
徐國的陷落,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在整個東南方引起了劇烈的震蕩。此前還在觀望的莒、郯等小國嚇得魂飛魄散,紛紛遣使前往楚國章華臺,表示歸順。蔡國在楚軍的兵鋒之下,徹底倒戈,成為楚國北進的橋頭堡。一時間,齊國在淮泗地區經營多年的勢力范圍土崩瓦解,楚國的兵鋒直接威脅到魯國和宋國的南部邊境。
消息傳回臨淄,朝野駭然。徐國是齊桓公早年“存亡繼絕”政策的標志性成果之一,它的淪陷,不僅意味著戰略要地的喪失,更象征著齊國王霸之業“信義”招牌的轟然倒塌。
徐國陷落的急報,終于穿透了豎貂、易牙等人精心構筑的信息帷幕,重重砸在桓公的案頭。這位老邁的君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短暫地清醒了一些。他感到了一陣恐慌,召集重臣緊急議事。
朝堂之上,分歧巨大。鮑叔牙須發皆張,力主立刻傾國之力南下,與楚軍決戰。“楚人欺我太甚!徐國既陷,若再不反擊,淮泗盡失,魯宋動搖,霸業崩頹矣!請大王盡發三軍,老臣愿親赴前敵,縱馬革裹尸,亦要雪此國恥!”
隰朋則相對冷靜,但語氣同樣焦急:“鮑子之言,乃為國本。然我軍新喪元帥(指管仲),士氣不振;糧秣轉運,亦需時日。目下之急,當速派精銳之師,先穩住陣腳,助王子成父守住剩余據點,同時緊急聯絡宋、魯,曉以唇亡齒寒之理,迫其出實兵助戰,而非壁上觀望!”
而以一些世襲貴族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則持反對意見。他們本就對連年對外用兵消耗家族財富不滿,此刻更懼與強楚決戰。“大王三思!楚國勢大,兵鋒正盛。我國新遭大喪,實不宜再啟大戰端。不若暫避其鋒,固守本土,待休養生息后,再圖后舉。”言下之意,竟是主張放棄淮泗利益,龜縮自保。
桓公聽著堂下爭吵,頭昏腦脹。他覺得鮑叔牙說得對,該打;又覺得隰朋說得穩,該穩妥地打;聽到貴族們說固守,似乎也有道理,能免去風險……他再次陷入了巨大的猶豫和搖擺之中。
豎貂、易牙侍立一旁,見狀悄聲對桓公道:“大王,諸位大臣皆是為國著想,所言皆有理。只是這大軍一動,耗費錢糧無數,萬一有失……況且,鮑大夫年事已高,豈能再經沙場勞頓?隰司行亦已疲憊不堪。此事關系重大,不如……再詳加斟酌?”
這番話,看似調和,實為拖延。桓公本就難以決斷,聞言更是擺手:“容寡人再思之,再思之……”寶貴的決策時間,就在這“再思之”中飛速流逝。
朝堂上的爭吵與拖延,給了公子無虧及其黨羽絕佳的活動機會。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國難當前,正是攫取兵權、積累威望的天賜良機。
公子無虧一改往日或驕橫或陰沉的姿態,穿上素服,每日入宮向桓公請安,言辭懇切地表達對父君身體的擔憂和對國事的關切。他絕口不提爭位之事,反而大肆宣揚“國難當頭,父子同心,兄弟戮力”的論調。
在桓公又一次為南境兵事煩惱時,公子無虧突然跪地叩首,聲淚俱下:“父王!兒臣見父王為國事如此憂勞,心如刀割!兒臣雖不才,亦愿效仿先賢,為父分憂!請父王允準兒臣,不必領大軍,只求一偏師,南下助王子成父將軍一臂之力!兒臣必身先士卒,揚我國威,縱然戰死沙場,亦不負父王之子、姜姓之名!”
這番表演,極其精彩。在豎貂、易牙不失時機的幫腔下,深深打動了年老昏聵、渴望親情慰藉的桓公。他看著這個“勇武孝悌”的長子,再對比那個整日跟在鮑叔牙身后、顯得有些文弱的太子昭,心中的天平不禁又傾斜了幾分。
“我兒有心了……甚好,甚好……”桓公撫須喃喃道,雖未立刻答應,但態度已然松動。
鮑叔牙聞聽此事,大驚失色,立刻入宮強諫:“大王不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長公子雖勇,然未嘗經歷戰陣,豈可驟然委以兵權?此非兒戲!若其有失,損兵折將事小,挫辱國威事大!統兵之任,當選宿將,萬不可因私情而廢公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桓公被鮑叔牙如此直白的諫言頂撞,臉上頓時掛不住,不悅道:“鮑卿此言差矣!無虧乃寡人長子,素有勇力,為國效力,有何不可?豈可因其未曾征戰便永棄不用?此事寡人自有分寸!”
鮑叔牙與桓公之間,因管仲去世本就脆弱的信任關系,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就在臨淄為出兵與否、由誰領兵而爭論不休時,又一個致命的打擊從南方傳來。
在楚國的持續壓力和利誘下,加之看清了齊國內部的混亂與軟弱,鄭文公終于做出了最終選擇。他不僅拒絕接見齊國的斥責使臣,更公然派遣使者攜重禮前往郢都,朝見楚成王,正式表示鄭國將背棄與齊的盟約,與楚國結為“兄弟之國”。
這意味著,中原腹地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徹底倒向楚國。齊國通往南方戰場的陸路通道被完全切斷,楚國北上的大門則徹底敞開。整個中原的戰略格局,為之劇變。
隰朋接到消息時,面色慘白,仰天長嘆:“鄭伯背盟,大勢去矣!南征之師,糧道、退路皆受威脅,未戰已先處絕地!速援王子成父已非上策,當令其即刻收縮防線,固守等待時機!”
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份旨在止損的緊急方案,遞入宮中后,再次被豎貂以“大王已然安歇,不宜驚擾”為由,擱置了起來。
臨淄的決策機制,在奸佞的刻意阻撓和君主的昏聵拖延下,已近乎癱瘓。南境的將士在苦苦支撐,等待來自都城的指令和援軍,而他們等來的,只有無休止的爭吵和令人絕望的沉默。齊國的霸業大廈,支柱已然朽壞,正在風雨飄搖中,發出令人牙酸的呻吟,等待著最后倒塌的時刻。